就业指导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情况(2019—2024年)》文件要求,星空游戏app安卓免费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结合学院2019—2024年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实际情况,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编码:G210000212),为校内公共必修课,2学分32学时,开设学期为学生在校的第五学期。最早开设时间为2020年秋季学期(学院第一批学生为2018级学生)。目前授课教材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三版)》。尚未有学校组织编写和出版的课程教材或读本。学院辅导员负责《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目前有22名校内兼职授课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
二、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求职指导情况
学院目前有6个专业系部,每个系部均设有职业生涯咨询室,办公地点设在各系学管主任办公室,由学管主任、学管干事及辅导员负责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求职指导工作,咨询覆盖面为每届全体毕业生约2200余人,每年累计服务学生月600小时(含集体咨询和指导)。
三、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政教育引导情况
学院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炼思政育人元素,深挖各类专业课程价值元素,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发展需求,增强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多样性。思政教师与专业系部的对接,进行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政教师积极参与系部课程思政课题的申报工作。
依托学院大背景,筑牢思政课主阵地。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研究教材,解读培养目标,对开设的思政课课程标准进行完善修订,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框架。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完善好教学设计,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深化“三教”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各教研室和思政教师认真撰写教案、教学设计,精心制作配套PPT等教学资料,通过课堂试讲、示范课展演、集体备课等活动进行交流展示,不断加以完善,精益求精,在教师能力大赛中绽放光彩。组织新教师汇报课活动,推动新教师快速成长,实现传帮带、师徒结对。坚持创新引领,做好思政实践教学,开发实践教学手册。科学规划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可行性强的活动内容,以实践教学手册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规范化;形成一系列实践教学优秀案例,充分展示师生实践教学风采,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优化思政课课程资源,打造在线开放课课程体系。丰富在线开放课课程资源,不断增强思政课针对性、有效性,完成《思想道德与法治》在线开放课知识点脚本31个,课改相关课题立项5个;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资源和手段,发挥了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研发特色课程,打造“塞罕坝精神”大课堂。
打造“塞罕坝精神”思政就业育人典型案例。依托全媒体宣传阵地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挖掘各种有益教育元素,学院领导、老师集体将塞罕坝精神进行整理谱曲、排演,通过全媒体宣传阵地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将塞罕坝精神组歌、组诗、史实资料相结合,形成一台以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最美奋斗者》大型思政就业育人课,深入挖掘各种有益教育元素,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形成就业育人思政大课堂。通过社团、二课形式,以学习、活动、交流宣讲等为载体,弘扬、践行塞罕坝精神。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展演,在承德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不定期进行播出,深受师生欢迎,被评为承德市优秀思政教育项目。
打造“传承革命星火,讲述革命故事”贯穿思政课堂育人典型案例。传承革命星火,讲述革命故事将组织学生课下查阅红色革命故事,课上分享红色经典内容,形成红色革命故事作业集,感悟家乡红色印记,传承红色革命基因,赓续红色革命血脉。
学院积极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开展“大国工匠、优秀职校生进校园”、聘请优秀专家、企业HR、优秀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等进行就业教育指导讲座,通过优秀职校生现身说法、就业讲座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加强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地区、基层一线就业,开展精准化、多元化就业服务指导,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学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将强军教育、国防教育融入课堂,引导符合条件的学生树立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2023年我院毕业生走兵98人,其中在校走兵22人,在家走兵76人。
四、开展就业实践培训与校企联合培养
为增强学校师生的校外实习安全意识,保护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工作顺利进行。从2019年开始,严格按照国家八部委下发新的《职业学校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制定了《学校实习管理规定》《校外实习推荐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严格落实学生实习保险政策,完成实习学生实习责任险全覆盖,保障学生认识实习、岗位实习顺利开展。相关制度文件可以在网站//www.cdreshuiqiwx.com/dzb/gzzd/查看下载。
学校与87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企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基地具体情况如下表:
学校与87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企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基地具体情况如下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校就业质量,按照教育部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做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对全院学生实施就业能力培训工作。
一是建立就业能力培训工作机制。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星空体育app官方网站入口处、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负责人以及6个院系主任(院系书记)为成员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院就业及就业状况监测工作,办公室设在星空体育app官方网站入口办公室。另外在院系内成立院系就业工作执行小组,院系主任(院系书记)为组长,院系副书记、就业办分管就业干事、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为成员,分工负责、任务明确。根据院系的发展,每年将调整和充实就业工作执行小组成员,加大对院系就业能力培训工作的指导力度。
二是开设就业指导教学课程。学院现已开设就业指导教学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教育,根据本院系教学培养计划中有关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安排计划,按照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活动。
三是建立就业指导讲座体系。学院和各院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邀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及部分地、市人事(劳动)局长、知名企业的成功人士和校友来校开设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讲座,逐步形成以“大学生就业论坛”为载体的就业指导讲座体系。学院和各系部组织就业指导专家和院系领导、辅导员老师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就业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健康地渡过择业这一关键时期,尤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残疾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一些长线专业的女生,给予专门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千方百计地促成其顺利就业。
四是建立就业能力培训工作考核制度。为确保就业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将就业能力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学院工作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其中,各院系就业指导课程是否按本方案要求列入各专业教学培养计划、是否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是否按规定课时组织教学、指导教师是否具有就业指导师资格、院系党政领导是否带头讲课等内容应作为院系就业能力培训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
目前学院与412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北京燕化正邦设备检修有限公司、北京京运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剑桥教育集团、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等71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包括冠名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2+2+2培养等合作模式,企业参与培养学生达到100%,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放发各类奖金三十多万元。
学院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2019-2024年)成功申报及结项7个:1.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业实习基地项目;2.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业实习基地项目;3.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4.北京炎凌嘉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就业实习基地项目;5.北京华行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定向人才培训项目;6.北京杰创永恒科技有限公司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7.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实习基地。供需对接育人覆盖学生600余人,成效显著。2023年12月申请的供需对接项目7个正在审批中。
五、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支撑创新就业指导
建立学院“云职道”就业服务平台https://school.zhishudata.com/#/share,通过“团团微就业”微信小程序组织团干部结对,摸清就业意向;通过官网“星空体育app官方网站入口办公室”就业专栏//www.cdreshuiqiwx.com/jyzd/提供就业指导,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并加强就业心理疏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组织专家、教授对2000余名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适时进行有效教育引导。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培训,2020年11月-12月,举办SYB培训114人;2021年9月-11月,举办SYB培训1404人;2022年10月-12月,举办GYB培训2052人;2023年9月-12月,举办GYB培训1003人,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六、强化组织保障
学院坚持党委统筹、系部协同联动,始终把“稳就业、促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成立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学生就业及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审核、监督,评价,领导小组人员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卜立新、王兴华
副组长:刘俐宏、王亚茹、张新启、王海鹏、侯鸿昌、杨立军
成 员:田毅红、张 言、杨坤杰、齐世杰、孙向龙、李海平、王 欣、敖海军、李思扬、陈 权、齐富普、赵 民、郭晓薇、杨春晖、王占亮、杨荣辉、张 娜、张青松、常怀江、辛天德、任克江、刘志刚、司瑞彪、王振兴、盛立强、李海峰、潘鹏飞、陈万军、江 昆、赵子亮、杨苍芝、隋 强、任卫刚
学院始终把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实现“四高”就业为目标。以“党委主抓、部门协同、系部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协同联动机制为抓手,打出“七‘度’组合拳”,开展“6个‘100’”就业工程。学院成立专门的副处级别星空体育app官方网站入口服务机构,由16人组成。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学院和系部都成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为每个系部配备一名专职就业人员,专门负责就业市场开发、学生实习就业工作,每年用于就业工作经费达到50万元。充分利用校园网、公众号、承德电视台、长城网等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对招聘会的邀请和宣传报道、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措施等进行宣传和解读。
七、本校典型经验、特色举措情况
(一)深化校企合作经验做法
一是在优化就业机制上下功夫。学院坚持党委统筹、系部协同联动,始终把“稳就业、促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把高质量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实现“四高”就业目标。以“党委主抓、部门协同、系部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协同联动机制为抓手,形成学院统一部署、星空体育app官方网站入口办牵头、系部主体负责、专兼职辅导员专项推进、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包保协助、毕业学生密切配合的“六级协同”就业机制。打出“七‘度’组合拳”,开展“6个‘100’”就业工程。学院遵循“共建共赢共享”的指导思想,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考核制度》《项目培养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校企合作在学院发展规划中战略指导地位。
二是在优化校企合作上下功夫。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岗课融通”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将学生专业培养融入企业岗位实践中,确保学生毕业后达到企业要求,不断拓展产业学院建设,有效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优化就业服务上下功夫。坚持服务育人,出台《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实施方案》,形成入校即开始、每月有主题、分化40项的就业指导“全程化”育人服务体系,实施就业专家、企业HR、优秀毕业生、就业人员及辅导员四级就业教育工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定期通过校园网、微信等媒体为毕业生发布就业相关政策,使毕业生及时掌握有关信息。
四是在就业帮扶上下功夫。落实“一对一”就业帮扶责任制,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台账》,点对点开展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充分利用“24365”网站、大型招聘会等提供一站式、高效率就业服务。2023届毕业生23年底2192人就业去向落实率96.17%。自2021届有毕业生以来,目前共有毕业生3725人,总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5.36%。2024届毕业生2108人已全部实习,落实率100%。
(二)具体举措
1、在学思践悟上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把关定向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础,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精髓要义,学习贯彻、执行坚决、落实到位,以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2、在就业机制上抓落实
(1)实施“全员就业责任制”。形成了学院统一部署、职能部门下沉服务、系部主体负责、专兼职辅导员专项推进、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包保协助、毕业学生密切配合的“六级协同”就业机制。
(2)建立健全就业机制。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学生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实施方案》等保障机制,落实系部校企共育、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就业落实、社会服务等职能业务,加大系部考核力度。
(3)加大访企拓岗力度。制定《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包联二级系部并指导参加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率纳入学院系部工作要点,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精准到人的就业工作网络,推动就业工作有效落实。
3、在教育引导上强实效
开展“大国工匠、优秀职校生进校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就业教育指导等活动,通过学业指导、生涯指导、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心理指导等形成入校即开始、每月有主题、分化40项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实施就业专家、企业HR、优秀毕业生、就业人员及辅导员四级就业教育工程,通过优秀职校生现身说法、就业讲座、专题班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加强就业主题教育,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4、在就业服务上提质量
每年定期组织政校企对接会,结合国家、京津冀等省市就业服务资源,积极对接天津市各区域政府、人社、重点行业和企业等部门,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实时发布就业信息,优化就业服务平台。每年深入开展“百企进校”“宏志助航”“引航--春招季”“远航—毕业季”“启航—秋招季”“助航—校招季”“天津专场”招聘会、“紫塞金秋”招聘月等系列促就业活动100余场,联系企业350余家,为学生提供岗位数11000余个,有效推动了学生就业工作。
5、在就业核查上促精准
严格按着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要求,落实每周就业数据更新核查,与系部、用人单位一起排查学生就业情况,严审佐证材料,做到数据真实、统计严谨、档案规范。
6、在校企融合上挖深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拓宽就业渠道,探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采用冠名班、岗课融通学徒制班等多种形式,实施校企“八共”人才培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合作企业达412家,与71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暨冠名培养协议,冠名培养达71.4%。
7、在产业学院建设上推落实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与承德苏垦银河连杆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深信服共建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企业,与长城汽车、乐创、建龙特钢等共建产业学院;扩大央企、国企开发力度,深度校企对接,将企业岗位真实场景、真实产品与生产服务融入日常教学,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真正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增强就业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8、在拓宽就业渠道上扩供给
学院持续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对中国电子、中国中车、国家电网、北京奔驰、中国航天科技、京东方、华夏建龙、苏垦银河等500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走访,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千方百计征集就业岗位,多措并举开拓就业渠道,结合专业主动对接,及时了解产业需求,强化优质企业和岗位供给,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书记校长年走访企业共200余家,年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新增用人单位50余家。
9、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学院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推进项目化、工作过程导向、情景化教学,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训平台,使学生素养能力更加契合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和就业有机联动,形成以学生专业素养提升为主体,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育人质量。